第5次科技与产业革命是中美贸易之争的本质
人类前四次产业革命规律是什么?强国崛起的真正原因有哪些?当前的中美之争,与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有着怎样的关系?获得了上帝权力的人类还是人吗,实现永生的人类还需要进步吗,是否会退化?
这些问题,或许你都能从本文中得到答案或启示。
1/ 人类前四次产业革命的规律
公元前4000年左右,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的以金属工具制造、使用和以水利技术大力发展为标志的农业革命,可视为人类第一次产业革命。
一直延续至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了以纺织机的发明和蒸汽机作为动力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引领了以电气化、化学应用和内燃机三项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与手机的普及应用,网络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带来的信息产业大发展,带来了第四次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这一次,中国抓住机遇,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信息产业强国。
从时间轴看,产业革命呈现加速趋势。
表1人类第一、二、三、四次产业革命概况
回顾历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再对照当今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规律。
(一) 历次产业革命依次满足不断升级的人类需求。
每次产业革命的发生都必须是符合人类(特指大规模人群,而非某地域、某阶层)追求更好生活的需要,前四次产业革命都是出于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农业革命、纺织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先后满足了人们吃饱-穿暖-住与行-社交等需求,并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给人类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满足。第五次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对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探索和追求,是满足人类更舒适便捷、更有尊严和价值的生活需求的重要依托。
表2 历次产业革命与人类主要需求
(二)技术革命不等于产业革命,产业革命的发生依赖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依赖于产业基础设施。
产业革命的发生依赖于技术革命带来的科技创新,然而并不是任何一种技术创新都能成为产业革命的技术基础,都必然带来产业革命。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产业革命;再如,大型计算机很早就出现了,但只有乔布斯和他同时代的创新者,把人类从只有少数公司才能拥有的昂贵、大型计算机时代,带入廉价个人台式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如其他生活日用品一样,进入千家万户。也就是说,产业革命难以通过个别技术的突破或个别产业的增长而实现,必须依靠新技术的大量集中与广泛应用,即通过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广泛改造升级,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带来全社会产业普遍发生“质”的跃升,才能形成产业革命。
而技术要成功应用于产业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例如,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虽然是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最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是最早且大规模将这一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却是德国和美国。又如,英国科学家最早发明从煤炭中提取化合物的技术,但反而是俾斯麦通过“ 计划”引进到德国,建立了重化工业。再如,虽然英国的科研传统更悠久,但德国和美国更加重视理工类应用科技以及应用类研究机构,如,贝尔、爱迪生、西门子等,再加上强势的政府“产业政策”主动引进并资助应用,又使德、美科研转化周期比英国至少快3-5年。
另一方面,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设施也是产业革命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例如在农业革命时期的水渠、水坝、井田制等保障了当时中国的农耕活动和生产组织形式;海上三角贸易以及东印度航线带来的棉花供应与纺织品销售是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必要条件;相应的保护奴隶贸易、棉花运输、纺织品倾销的“海军舰队”也是维持产业体系的必备基础设施;德国和美国在政府推动下建立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两类基础设施建设,硬件是公路、铁路、开矿、发电、电网,软件是社会保障与全民义务教育体系,及理工类大学的大发展。美国与中国投资建设的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卫星网、互联网、光纤网等也为美、中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产业革命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市场规模,只有大规模需求才能有效刺激产业革命的发生。
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是产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因为规模化的生产依托规模化的需求。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当时世界人口最为集中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及中国,人口超过世界总人口2/3;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英国人口约550-1000万,还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而同期的荷兰只有150万人口。并且到19世纪中